查看原文
其他

林万龙: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工作,落实«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推进耕读教育工作走实走深,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统筹指导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展开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进展与问题调研,组织了耕读教育内涵的专家笔谈,并被《高等农业教育》专题刊发。现将专家笔谈内容在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公众号发布,以期为涉农高校共同探讨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新模式,全面推进耕读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


林万龙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耕读教育”。紧随其后,«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2021年8月,教育部发布«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耕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耕读教育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资源的重视,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要求,为涉农高校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涉农高校推动耕读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首先应把握耕读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

01

把握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内涵转变

从中华民族进入农业时代开始,关于劳动人民的农耕智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关怀,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耕”即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种粮,从物质上保证人的生存;“读”即进行知识学习,文化教育,从精神上修身立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耕”与“读”之间的关系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孟子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耕”即为劳力,“读”即为“劳心”,孟子强调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实际上是把“耕”与“读”放到了对立的位置。而«论语»中记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批评只读书而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人,其实是把“耕”与“读”视为相互贯通、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强调以农为本、以人为本。古人把“耕读”看成一种修身养性之法,一种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躬耕自养;“达则兼济天下”,经世致用。随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进,耕读从一种“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逐步演化成为一种“耕读并重”的教育理念,成为一种实践与理论并行并重、“耕”与“读”相促相融的教育模式。因为只有深入到生产实践一线,才可能产生实际的劳动体验;只有将生产实践经验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模式的进步,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在主编«耕读教育十讲»的过程中,我们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最终将教材的核心确定为“传承与创新”。前五讲的内容围绕中华传统的耕读文化传承,后五讲主要介绍新时代的农业科技创新。这样既立足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又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脉搏;既传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又呼唤创新产业技术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重拾耕读教育理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有效衔接,构建新的耕读文化,是涉农高校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我们希望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到,新时代的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新时代的劳动不同于传统劳动。只有理解了新时代的“耕”不同于传统的“耕”,理解了新时代的“耕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晴耕雨读”,才更有可能真正理解新时代的耕读教育。

02

把握新时代耕读教育

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耕读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的具体表现。耕读教育在德育方面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知农爱农价值观塑造;在智育方面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带来的理论创新;在体育方面表现为一线生产实践带来的强健体魄;在美育方面表现为发现和欣赏乡村之美、劳动之美;在劳动教育方面表现为带有农业特色的劳动实践。

在新时代,耕读教育对全国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耕读教育离不开农业劳动和乡村生活,这与涉农高校和涉农学科有天然的联系。涉农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如果不参加一线生产实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农业问题和民生问题,更无法做到“解民生之多艰”。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耕”与“读”的有机联系,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培育青年学子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内涵的阐释激发,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是服务于新农科建设的,因为新农科的首要涵义和灵魂就是新时代的知农爱农情怀教育。

耕读教育是带有农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是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耕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能力和学农为农的行动。无论是涉农学科还是非涉农学科的学生,通过“耕”与“读”的教育和实践,都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更加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果实,更加深切地唤起知农爱农情怀,这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03

把握新时代耕读教育呼唤的文化氛围

耕读教育实施一年以来,在教育体系建设、课程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耕读教育不等同于开一门课程、编一本教材、做一项劳动,它更呼唤我们的校园和师生形成一种潜在的文化共识,那就是对“三农”问题形成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产生最深层的共鸣和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做某一项具体的工作来完成,涉农高校在校园耕读文化建设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想在校园里营造出知农爱农的文化氛围,通过综合性、持续性、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染,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还需要全校各学院各部门、全体师生久久为功,通力配合。

来源: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公众号




往期精彩
祝贺!中国农大康绍忠院士荣获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重磅 | 中国农大未来技术学院揭牌
一起向未来 | 未来技术学院迎来首届80名新生
掌舵护航!学校成立大类平台课程委员会
抓落实 看行动 | 学校召开2022年秋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